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

港譯本

書名「死在尼羅河」,是英文小說「Death on the Nile」的中譯本;同一故事,有譯名作「尼羅河謀殺案」的。扉頁印得很清楚,這書是在 1979 年由香港的「學生時代出版社」所出,譯者沈菁



這是阿嘉莎。克莉絲蒂 (Agatha Christie) 的推理故事,屬「白羅系列」,但和以後相當統一的譯法不同,在這本小說中,作者是阿嘉特。姬里絲蒂,而聞名的比利時神探白羅,譯名則叫蒲洛。性質上,這本書翻譯並不完全,但又不算是節譯本,也許……也許算是選譯本?因為原著中最閞始的一成多內容並沒包括在內,即是說,這書沒有了第一部分的「英國篇」,只有其後的「埃及篇」。

而在處理人物譯名時,則用了略帶漢化的手法,例如有個角色,在其它版本中有譯作希蒙。道爾的,在這書中則譯為杜西蒙。───我輩朋友也許亦會想起,從前電視台翻譯外國劇集時,也是如此處理角色名稱的,所以我們有「青春火花」的蘇由美、「幪面超人」洪大龍、「無敵金剛」岳史迪等等。

這種名稱譯法,加上間或在譯文中出現的港式用字,以及我們知道這書實際上是在香港出版及發行的,使我相信,這本小說的翻譯工作,也是在香港進行。這在今天看來,便很珍貴了。

這現象出現好像已經有一段頗長的時間了:值得閱讀或有很多潛在讀者的外國書本,中文版不是在中國內地翻譯出版的,便是在台灣翻譯出版,又或者兩地都有各自的譯本,然後,香港及澳門才進口「中國大陸版」或「台灣版」作銷售;明知道兩地會推出譯本,仍然請人在香港進行翻譯推出本地版本的行為,彷彿已絕跡。

很多朋友和我有同感,「中國大陸版」及「台灣版」中譯小說,各有優劣,似乎都有些地方是不大配合香港讀者口味的,例如行文用字,例如地方、人名、電影或電視劇集名稱譯名等,但又體諒香港的出版社資源上不足,支持不到特地找人譯個專為香港這細小市場服務的版本。

常有電影愛好者為「港產片」發聲,幾時聽過有文化界為「港譯本」爭取?



P.S. 這本舊書,大小就手,紙張既不會白得刺眼而且厚薄軟靭適度,排版平實,字體和相片清晰分明。拿在手上太舒服了!可惜這是欠違的感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