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次幫手跟進一本小說的校對。常常會面對的猶豫,這次尤甚,因為作品是內地朋友所寫的,地方性的用語較多而且與香港用語頗有不同。
猶豫是:作為編輯或校對,應該介入多少,才可盡量保留原作的味道呢?
這問題看來不應存在的,因為原則上,任何情況下,都不能損及作品原來的味道;若出版社不是想要那種味道,當初又何以要挑選了這部作品呢?現實情況卻是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把尺,一個人在遣詞用字的篩選、標點符號的運用、斷句分行的習慣等等,都有自己的想法,而看到別人的用法,很多時便會有「這是對的」、「那是錯字」之分別。
若是一位編輯或是校對,認為所校的文章有「錯處」,那把錯處改正便是責任所在,必定應為的理所當然;這種理所當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,作品原來的味道便漸漸扭轉了。
我每次要逕改手上的文章,總是誠惶誠恐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