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

廣府話文藝

剛幫忙校對了一本小說,以廣府話行文。小說不算很小,也有 18 餘萬字,大校後再來一遍細執,差不多 37 萬字的數量,已要花精神;因為是以廣府話寫就,進程便更慢了。

學校研究昔日報章上的文藝創作,有所謂「三及第」者,即一篇作品中,結合採用了文言文、白話文、語體文三樣,對於香港人來說,前兩者都是書面語,後者則是口語化的文字。

要把廣府話直接成文,其中一難,是人們常說「有音沒字」的問題。很多時不是沒那個字,可能是我們尚未研究出到底應是何字;又有些情況我們查找到所謂「正字」了,卻是筆劃繁多、字庫不備的,排版又難讀者又不明,大家便棄用了,寧願仍沿用慣常的「錯字」;也有些情況,那些發音原來是某常見字的另一個音,有時作者用了讀者又不知應讀其它音,反令閱讀困難。

我們日常說話的前前後後,很多都夾雜有細碎的似無意義的發音,多了少了或是換了,意思可以截然不同的,若要如實反映資訊,便定要加上,至於那些發音,不少也是不知正確為何字的。對於那些發音,唯有以同音字代替,因為真係搵唔到字吖嗎,大概讀者都可以接受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