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

區份變化

 舖位的價值反映租值;有時有些商舖的交易,成交價高於「市值」,是因為買家用作衡量的,是有關舖位「未來的租值」,而非「現在的租值」。即使業主不投放分亳於改善舖位的硬件上,假如物業所在地方周邊出現變化,也可能帶動到物業的價值上升。

同樣是「變」,形式上可以千變萬化,無窮無盡。規模小至一家大型連鎖店的落戶,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,但同樣,要搬走也易,對周邊所帶來的好處,亦可以消失得很快;如九龍塘的「又一城」、旺角的「朗豪坊」及觀塘的「APM」等大型商場的出現,發展過程長,但慢慢建立起來的結構性影響,便不會在一時三刻失去。

由政府帶動的區份變化,捕捉得到可以有可觀回報,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;就算最終獲利者,往往也需要守候,可能需要沉澱資金一段長時間。天水圍及將軍澳新社區,發展至現在的成熟,要多少時間?投資者若想看到土瓜灣等舊區的大型重建,又要等待多久?元朗邨清拆後,地盤空置多時,直到「世宙」入伙,中間隔了近20年;北角邨好些,但清拆之後,到大發展商投購到地盤,中間也相隔10年。

想順應政府區份發展的投資者,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。就算以觀塘為例,本來已存在足夠的民生及商業消費基礎,「裕民坊」的重建項目亦勢在必行,只差時間,但在舊區清空而新區未至,那段人流銳減的空檔時間,可能帶來的經濟壓力,也不應忽視。

曾經,尖沙咀碼頭的「羅馬廣場」計劃以及銅鑼灣「崇光百貨」附近的「地下街」概念,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的注意,地產代理因此替不少「做夢者」在相關地區購入商舖,期望可獲厚利,結果,經過多次可行性研究後,這兩個計劃都沒影了,也算是投資者「跟車太貼」的教訓,可作為誡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