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

樓市新生態

在香港的物業市場,以住宅為主,所以若沒指明,單用「樓市」一詞,說的便是住宅物業市場,如果要講清楚要談的是商舖物業,便叫「舖市」;情況就像香港肉食以豬肉為主,要談牛羊魚雞,便會說明是牛肉、羊肉、魚肉、雞肉,若說的是豬肉,很多時候,只以「肉片」、「瘦肉」稱之別人已經明白。

過去三年香港受疫情影響,百業停擺,市民叫苦,不過樓市的支撐,仍維持在「正常」水平頗久,才出現明顯而大幅的削價、蝕讓成交,這固然是因為業主方的經濟實力經過長時間的消耗,才瀕臨失守,另一方面,在這世界經濟發展放緩了的幾年間,香港樓市的供和求都出現了變化,效果是漸漸浮現的。

香港的出生率不算很高,疫情措施之下移民流入少,移民流出的多,人口便會減少,這是最簡單的說法;而有能力移民者,和已經自置物業者,有許多重疊,業主移民了,或是放售樓盤增加,或是出租樓盤增加,都會直接或間接對樓價造成壓力。同一時間,政府也從多方面增加對低收入人士的支援,本來需要租用私人物業者,可能已成功獲派公屋,又或住進了租金低廉的福利房,於是私人物業招租時,潛在租客的市場便萎縮了。

住宅物業的售價及租金出現「背馳」的情況,售價高企的同時租金收入卻減少,投資回報率有所下降,情況若持續,便會令到住宅的「投資價值」慢慢趨近「自用價值」的「王道」,在許多人的心目中,這未嘗不是好的現象。

還有一個情況,未必是政府官員甚至大眾傳媒夠膽指出的:因疫症而死亡的病患,很多都是長者,本來他們可能住在自置物業,而子女則租住在外的,他們去世後,物業便可能流傳給子女,後代對於買樓或租樓的需求便自然消失了。這個數字會有多少?真是天曉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