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芽幼細,就算本來進食,也要一把一把進口才過癮,而非逐根逐根清掉的,那幼小的身段,如何可以想像把它們當中剖開,還要再藏物其中,然後才烹調進食?
早前流行過的一種「400 次咖啡」還可以說本來過程中已有攪拌動作,因而產生泡沫及增加滑度,只是有人不感效果,把某過程增長百倍,才出現的產物,但把本來一盒「熊仔餅」原裝用力搖晃半小時,然後把整包小塊的朱古力餡料餅乾,全部碎裂及重組成一個大球,然後才進食,又是怎樣出現的構想?
30 分鐘之需,一定是之前起碼出現過有人搖過短時間,看到初步效果,然後試驗把動作延長,之後才得出的「結論」,但那初始的版本,就算只是拿著一盒餅乾,不斷力搖三幾分鐘,也甚突兀,是如何會出現的?難以想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