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稱「股神」的巴菲特 ( Warren Edward Buffett ) 在電視上受訪,螢光幕上所見,老態呈現。記者仍然找他問意見,明顯是因為他還擁有一定的江湖地位,而且還未有人可以替代到他。
時間流逝,而企業要永續,新舊人物交替不到當然不是好事,但這種風雲人物,往往擁有別人無法仿傚的專長,跟隨者能學到「形似」已經不易,要「神似」的話,真能得到五六成真傳者,已經不得了。
李嘉誠先生在某個專訪中談到子女教育,明言雖然對兒子的要求也嚴格,但他們始終是在溫室中長大的,與他要在惡劣環境下掙扎求生冒出頭來的一輩大不相同。
細想一下,當中確有很大差別。任何白手興家的人,無論怎樣堅持不給子女協助,任由他們憑自己努力開創本身的生意,但一定不會讓子女去到要捱餓的局面,仍然袖手旁觀。「富二代」未必沒有捱過苦,但在知道兩餐一宿定必無憂的情況下去捱,和在前路茫茫的困境中,永遠都不能肯定下一頓飯吃在何時,不能肯定會否變得無瓦遮頭、無家可歸的情況下去捱,需要的心理質素已經極不相同了。
十多年來,環球經濟經歷多次大風浪,我卻認為香港人根本在幾次風浪中幾乎是「未捱過」,現在社會上呻吟的所謂低潮,和一些近乎破產的國家情況比較,簡直是小兒科。香港人的潛力在欠缺逼迫下,如何面對將來來自周遭的競爭,情勢未必落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