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

昔日茶樓點滴

十分早期時,好像說「茶樓」、「酒樓」、「茶居」、「冰室」、「餐廳」等稱呼,是有明確分野的,漸漸界線便模糊了。我童年時去飲茶,食肆名稱便有些是「茶樓」,有些是「酒樓」,服務範圍及運作模式,基本上是一樣的。

一直住在元朗,記憶所及加上長輩分享,單單在「元朗大馬路」 ( 青山公路元朗段 ) ,便曾有過不少茶樓,有一些雖久聞大名,但我應無緣幫趁過。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位於「國華大廈」的「好相逢酒樓」,因為我祖父最愛幫趁,有時甚至早在門口等候茶樓開門;此外我飲茶的地方,反而是「大榮華」、「榮華」、「嘉城」、「嘉好」、「嘉麗華」等非在「大馬路」的茶樓居多了。


那時飲茶,搭枱共坐是平常事,未有位時,見有人狀若快將離去,便貼身站在一旁,伺機而動。上一手茶客走後,桌面有少許垃圾,伙計從口袋中隨手拿張小卡紙來一刮,撥到地上便是,沒有人覺得有問題;之後若見枱布髒了,有時把布腳摺上來遮掩住,有時拿塊細小的枱布加上去蓋住,總之不是整塊枱布已很骯髒,未必會動輒換塊新的。

我去飲茶的年代,手捧點心叫賣的比例已不高,主要都是利用點心車,從廚房出爐後,便沿一個方向繞著圈;坐位較遠者,想確保吃到想要的點心,便會在點心車未到前主動拿取,否則手慢一點,便向隅了,要再等候下一輪登場。( 有時有些點心,還不一定再有下一輪哩。 )

點心車設計大同小異,當中有兩款最易認,其一是售賣豬腸粉的車仔,因為裝載食物的是鵝蛋形碟子而非蒸籠,上面又有金屬蓋子;此外便是售賣煎炸食品的車仔,客人點選了煎腸粉、煎釀三寶、中式糕點等食品後,阿姐便把車仔停下來,即場炮製。煎炸食品的車仔下面,會放置鹹水角、芋角、春巻等預製食物,讓客人自由取用。車心車前有位置,插著寫有所售賣點心名稱的膠牌,已售完的,便把膠牌反轉,文字向內。


埋單時是以即場點算蒸籠和碟子計算價錢的方法為主,所以那時的電視劇和電影中,仍有描寫茶客如何藏起餐具以走數的情節。我個人首次在拿取食物後,要即時在卡紙上蓋上印章的經驗,便是發生在「好相逢酒樓」。

偶然在茶樓上會見到老式售貨員手上拿個硬殼公事包,打開之後,五花八門的貨品,包括墨水筆、打火機等物,在招攬生意,不過遇見的次數不算很多。倒是有個賣玩具的較多見,他身上掛滿各式玩具,手上拿著某種可以發聲的東西,例如揮動棒子便會轉著打圈、「格格」作響的「小露寶」之類,逐枱經過,製造聲音以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。

茶樓門口必有大型報攤,大人看各自心愛的報紙,小朋友有時幸運可以買到關於電視卡通片集的小書,各有各看。飲完茶後,大人把看完而沒弄污的報紙給回報攤,加少許錢,再換另一份報紙拿回家中,而報販便把那看完的報紙再賣,這個做法和「拍拖報」一樣,已經成為歷史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