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

菜芛

有人考究,說孔子講的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」是被世人誤讀了,所指並不是日常一般飲食,而是祭祀時的要求。這方面歷史我沒任何知識,只知道「食不厭精」這句話便流傳下來了。

現今繁華都市人們的飲食,的確是愈來愈要求得精,過去吃豬肉本身已是豪舉,現在還要在乳豬階段已經把豬隻宰殺了───當然還有乳鴿,也是以「初生」的才合標準啦;從前我們吃菜心和芥蘭,現在又出現了菜心苗和芥蘭苗,看起來像是菜心和芥蘭的小型版,食用之時,的確較嫩較甜。


日常到食肆點一道菜心炒牛肉,常見把菜名叫做「菜薳牛肉」,那個「薳」字,正字應是「芛」。據孔仲南的「廣東俗語考」芛讀潤上聲,又讀遠,菜芽也,俗呼草木華 ( 花 ) 初生為芛,所以如此尋常可見的一道菜,正統做法,也已經是只擇菜蔬中最幼嫩部分來食用了。

韋基舜的書曾提過,從前曾有在大府人家工作者,因寫「菜芛牛肉」時不懂寫「芛」字而以「薳」字代,故被辭退,現在,在人們心目中,卻都已視「薳」字為正字───甚至還有不少個案,草花頭部首也沒用,寫成「遠」字便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