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

藍海 vs 紅海

工作和出版相關的一位朋友,在 Facebook 上分享了一則來自台灣的新聞,茲引部份內文如下:

今年出版業紛紛走出文青支助圈,靠著一批首次出書的素人作家,吸引平常不看書、不買書的人進場,在萎縮的書市逆勢開創藍海市場。領頭羊之一的寶瓶文化出版社,更靠著《情緒勒索》一書大賣 15 萬本,拿下全台年度暢銷書冠軍,社長朱亞君也獲選為金石堂年度出版風雲人物。
總計,寶瓶文化這家 10 人的小型出版社,今年出書 33 本,就有 7 、 8 本是銷售萬本以上的暢銷書,包括《情緒勒索》、《做工的人》、《銀光盔甲》等,都來自首次出書的作家,為寶瓶創下成立 16 年以來業績最好的一年,朱亞君阿莎力地說,除了頒發獎金及時鼓勵,也預計發出 4 ~ 6 個月年終獎金,是出版業一般行情的2倍以上。
然後文中說「很多出版品打開一個藍海市場」。由是我在網上查資料,才知道有「藍海策略」和「紅海策略」之分。

若根據我本來已有的知識思考,「藍海策略」的概念類似「長尾理論」,「重質多於重量」、「度身訂造,小量生產」,不求市場的大多數而求滿足足以養活自己產品的市場部分,早著先機以求利。

「現在消費者有很多娛樂選擇」、「少了很多人愛看書」、「實體書沒有市場」等等等等,皆可以是在市場上生存不到的理由,但只要市場上有一家商號能踏得住腳,為何那一位倖存者是別人而不是自己?當中難逃反省自我不足的需要。

以上新聞,對香港出版界也應有激勵作用,不過有關策略,說是要開闢別人未到的處女地,而香港商家,則是出名在跟紅頂白,在極短時間內把一個潮流搾盡,是否有哪家出版社可以造出跟別人相同的優異成績,叫人存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