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似的質疑也適用於武俠小說世界:「大半個世紀之前的金庸小說,現在還是金庸小說,再多半個世紀之後,還是只得金庸小說嗎?」
最悲慘的不是有人因此而產生質疑,而是大家都知道,答案很可能是:「是。」
若論創作好手,從前有,現在也有;若論有心人士,從前有,現在也有。為何不見昔日的光輝?
首先,要先從「需求」的方面探討,到底現在還有否人需要這種商品,而需求量能否大到足以養活生產商。若根本沒這市場需求,只是小眾人士自我陶醉,小眾人士宜謀求自己的方法;例如一種漫畫,市場沒有,有人自製後只在小圈子中發售,也是一種途徑。
至於「生產」方面,我們看到上世紀 80 年代大漫畫公司一些「百花齊放」的情況,當時的管理層是抱著「只要不蝕本」的心態出發,已會替一些新人主筆推出那些單行本的,雖然結果不似預期,書還是賣得不好;現今年代,個別創作人應可有較低門檻的考慮,出版公司若沒有「很大機會可賺錢」,相信便不會推出新書了。
現在以電腦寫作小說,再在網上發表,整件事可說是「零成本」的,但參與者也不眾,寫了出來貼了出來的,瀏覽者往往也不多,更談何市場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