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

行業存亡

香港各「創意工作」中,很多都半死不活,但大家都沒斷言那些行業會死亡的;冷僻如舞台劇和粤劇,都仍是既有表演者亦有觀眾;小說銷路如何不講,起碼還一直有新書出。現在幾乎只剩「漫畫」一項,如果沒有政府資助的「港漫動力」旗下出品,如果沒有把舊書原裝再出再賣多次的「復刻版」,是否仍會有定期出版的本地漫畫呢?

行業衰亡,應該如何挽救、可以如何挽救,都已經是較後階段的事了,最先要決定的是:那個行業,是否該救? 社會情況,變化一日千里,有些商品,漸漸會被其它商品取替的——例如錄影帶出租行業,當光碟面世後也已沒什作用了,何況現在很多人連光碟也不需,只在串流平台看電影時,難道還預期錄影帶行業可以永存?

但某種商品,到底是仍有空間改善、復甦,還是根本已完成了所謂「歷史使命」,理應告退?難道又是「成敗論英雄」的再一例,要若干年後才有答案?

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

N 手評論「風林火山」

先作聲明:暫時我未看過電影「風林火山」;觀看的興趣是有的,但並不熱熾,因動力較弱,稍後會否看這戲難以逆料。這網誌是根據別人的一手/二手/…… N 手資訊及意見而寫成的,敬請自行判斷是否仍讀下去。


綜合各方資訊,我認為在主要創作人/製作人麥浚龍腦海中,是有頗完整的戲軌甚至劇本的,現在出現支離破碎、蜻蜓點水般的內容,首先,定是因為劇長不足以交代所有點子,剪走不少已拍好的內容所致,亦很有可能,是製作者以為已足夠清楚,但事實並非那回事。

過去的大電影公司如「邵氏」等,導演把戲拍起,監製、老闆看了粗剪的毛片後,認為交代得不夠清楚,讓導演補拍鏡頭及在剪接上下功夫,令電影甩漏少一點才上畫,這種情況也頗常見。在「風林火山」的個案中,有否這樣一個可以和麥浚龍抗衡的角色有能力提出類似的意見呢?假使真有那樣的改善建議,導演會否接受呢?就算導演想重拍、補拍,客觀環境如演員的檔期等是否容許呢?

鮮少有原創劇本真具石破天驚魅力的,大多數劇本都是屬於「足夠好」的程度,最後作品是否好看,是拍攝技巧、藝人演繹的影響,不好看的電影,換上另一導演/攝影師/演員後,變得好看,絕非怪事。

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

黃玉郎的「大聖未來」

黄玉郎先生最新出版的漫畫「大聖未來」走的是精裝路線,月刊。未出版前好些人都不看好,早買了的一些朋友評價亦不佳。不知是否因早看了負評,有了心理準備,所以我買了看後,感覺並不差,不過也非很吸引。

有讀者先指書名不對,因背景只算「現代」,不夠「未來」,但以孫悟空這角色創世於數百年前,我們的現代也已是當時人的未來了,所以無所謂。但暫時見故事是類似「穿越」般套路,卻是困局。

看過一些許冠文的專訪,知道他多年來都想寫出新的喜劇作品,但環境愈來愈艱難,因為互聯網發達,現實世界中每日每夜可見那萬萬千千可笑事,已隨時可在網上免費看到,創作人構想出來的點子都不及真事惹笑,還怎能招到資金拍攝?拍出的電影還怎能有好生意?所以長年以來,都沒結果。「穿越」的故事亦如是,不止可找到多如天上繁星的網劇,就算只計已拍成傳統影視作品並已面世了的故事,也已有許多了,「大聖未來」的戲軌論新鮮感已不夠,而要在故事中寫得出效果、味道來,亦甚具挑戰性。

開局普通,之後情況會如何?就我自己而言,起碼第二期,還是會捧場的。

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

何處可市書

有本新的香港漫畫,知道會出,卻沒留意何時,忽然在網上看到別人在 Facebook 上的帖子,說已推出。

在區內找,已只剩不多的報攤,找過的都沒見那書;便利店現在基本上沒再售港漫;有些報攤又極不順路。結果是空手而回,打算明天再找再算。

現在元朗書報銷售點不多,有些也非天天營業的,而且就算開門做生意,取的貨也不多,所以市區的發行商未必是每日都送貨的;所以在個別報攤找不到某本刊物,也不知是該店的問題,抑或是全區都未有貨了。

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六時

年紀大了,已少通宵工作,但有時略睡後才工作至天明,有時工作至天光前便睡,仍是常見。

有頗長的一段日子,早上六時是個「分水嶺」——未到六時,天仍是黑的;就算只還差十餘分鐘,室外事物,也是深灰的;但就在邁向六時正的幾分鐘,忽然天就亮了。

近日,見這「分水嶺」移動了,到了六時,窗外物事背景仍是灰黯的。嘿,終於開始由日長夜短轉向日短夜長了吧。

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

香氣的出現

烹煮食物也好,翻熱食物也好,因為食品、容器、份量、溫度、濕度、火力等等諸般因素都可能有變化,法無定法,令到所需的時間存在差異,不過卻又有一個指標:香氣。

一直加熱食物,若果始終沒聞到香氣,無論已達致什麼溫度,進食之時,都會覺得尚欠多少火候;然後在某一瞬間,有些香氣憑空出現了,只依稀可辨,卻又不會懷疑它的存在。那時那刻,食物剛到了「僅僅熟透」的程度;再往後,香氣會再加強,那時才熄火上餐,食材的質地又會有點兒區別。

那個「臨界點」可能只有一線之差,微妙之至。這也是機器不能完全取代人手的一環。

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

無本沽空

在証券市場進行所謂「沽空」的動作,當然不能真的「無本」,但是「操控」的動作,卻可以很便宜,幾近「無本」。

若預測某隻股票價格會下跌,跟市場中很多人想法不同,便有辦法從中獲利。通常做法是預測到投資環境有變,趁其勢借其勢而行;假如本來沒有那種變化,而要製造出它來,成本會甚高。例如說,大家都知道打仗的話,企業股價會下滑,但是想造出一場戰爭,又豈是易事?

現在常見情況,對某些身分角色的人來說,有極便利方法:口頭上威脅要打仗,讓人人都以為會打得成仗,那麼証券市場受到的負面影響,會和真的打仗相差無幾;到想股價回升時又如何?口頭上轉而唱好,也就是一句該而已,何等簡單,何等廉宜。

當中涉及的道德倫理問題?別說笑,現在講的是賺錢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