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

原來是舊識

相關星座是運程,是從小已在書本雜誌中看到的,現今人們聊天,說出像「他是處女座的」的話,好像已能解釋一切,聽者必會明白似的,這種普及的程度,在我年輕時是未見過的,不過也不會很意外。

之後輪到一種叫「九型人格」的理論,有那方面知識的人,互相介紹時,「我是第一型人格的」、「他是四號仔」之類說法,彷彿對方已該清楚。再近些年頭,又有另一派別流行;我初不為意,但在電視娛樂節目中,聽到藝人「我是I人」的介紹,才知道又有「新分類」。

「邁爾斯-布里格斯類型指標」( 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 ) 簡稱「MBTI」,這種人格類型評量工具,原來多年前已有朋友向我介紹過,而且我自己還做了網上的免費,又再把得出的分析歸類和朋友分享。所有這些經驗,我完全忘記了!要不是早前整理了個舊的電郵信箱,看到那時候的往來通訊記錄,及那份分析報告,才記得有那回事哩。

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

牙膏如豆

不止一次,不同的專家都有跟我說,刷牙時不必擠太多牙膏,「一粒豆」左右便夠。豆有大有小,即是什麼份量?有位專家說得最具體:把牙膏擠出的長度,恰如那容量管口的直徑,便差不多了。

道理我明白,亦完全接受,但又常做不到。擠到牙刷毛上的牙膏,習慣上總是會多擠一點的。

此習慣何來?就是源自從小到大看的牙膏廣告。在廣告中,主角總是把牙膏管子倒放牙刷毛上一拖,擠出和牙刷毛差不多等長的份量;長時間被「洗腦」了,牙膏一旦擠少些,總感覺不夠乾淨哩。

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

1,200,000 誌!

踏入新一個月,早前莫名地飆升的瀏覽數字回復「正軌」,所以類似的「10 萬誌」貼文節奏,也應會回歸如前。兹把最新記錄列出如下: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今天是新地盤開張後第 4,354 日。
至今共刊出了 4,300 篇文章。
共有 10 位追蹤者。
共有 610 則留言。
以 2025 年 10 月 2 日下午 3:00 數字計算,至今累積瀏覽數字是 1,206,548。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───── 再次感謝過去/今天/未來到訪「龍之天地」的各位!^_^ ─────

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

書話之啟蒙

現在還在看、在買一些歸類作書評、書話、書介的書本,開端定是回溯到「獵書小記」。那些年,飯後在區內散步,多帶著一兩本書;看「獵書小記」的時期,相同的書,不算很多的內容,其實是看了又看的,但都不覺得它沉悶。

今早看許定銘先生在 Facebook 上的文章,得知該書作者黃俊東先生已於 2025 年 8 月 10 日在澳洲悉尼醫院安詳離世,享壽 91 歲;許先生在 9 月 27 日,收到黃先生家人用他的電郵傳來壞消息。

近年看的書話作者不少,但最定期購閱又最量大的,便是許定銘先生的大作,黃先生有這老友承繼自己興趣之鑽研,也可告慰了。

黃俊東先生一路走好。

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

偏差的提示

多次到台灣旅行,坐在巴士上,聽著看著中途站名的提示,幾乎總是精準的,便會聯想到外地遊客到訪香港,若坐巴士而完全依賴車上提示系統來決定何時該下車的話,可能會出問題,甚至容易迷路,不由得心中不安。

在香港的巴士上,那提示系統失靈之常見,叫人難有信心;須知有些路線,會駛經高速公路的,若系統通知有了偏差,乘客沒趕及下車,車子一駛上了高速,要回頭便難了。

香港的巴士上提示常會是告知乘客「下一站」是何處,這設計可讓人事先作準備,本是好事,但又不是在前往「下一站」途中發聲,而是停定在某個站時出現,乘客聽到了,便要想:這是遲來了的內容,所謂「下一站」即是眼前這個,還是之後的那個?最近一次,遇上同樣情況,我因怕錯過,匆忙下了車,結果,果然下車早了,要再步行前往目的地。

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

實體店

多年前網店乍起,不少實體店一是結業,一是作為網店的輔助——在網上訂了貨,可到實體店拿取。但店面一旦開了,老闆便定想盡用,就像「HKTV Mall」,除了讓人取件,也放了些現貨在現場零售。

「順豐速運」的店舖當然是供客人取件、寄件的,不過側聞有些客流不高的實體店,店員也有需要外出替公司送件的。

連食肆也可能遇上全部客人都買外賣,不作即場進食的,到底有什麼行業或商舖,是非親身前往的實體店呢?想來想去,好像也只有「理髮」之類的服務了。

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

結業潮

常光顧的酒樓是日最後營業;味道很對胃口的一家小店,也就只經營多兩天;在區內開業至少廿年的光碟店,也退場了。哀鴻遍野。

當中有的生意不足;有的口碑和生意都不錯,應是因其他私人因素才考慮結束;有的明顯已不合乎現今社會的潮流和需要。

和親友晚餐聊天,有認為若所有店舖消失若干年月,消費者累積了渴求至某程度,才有望救到市場。我不同意。市場不會擱下來便自然會復甦的,必要有人不斷推出新商品、試錯、跟風、失敗,才有機會屹立、擴展、長存。所有實體店,能提供顧客「非親身前往不可」的理由,當然理想,退而求其次,「親身光顧」要有遠勝「非親身光顧」之「感覺、體驗」,才能吸引到人行動。

若顧客非有親身到店的理由,實體店也就沒有必開的理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