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的是元朗「帝豪海鮮酒家」距離關張已只約一周,至於該集團別的分店情況如何,我便不清楚了。
雖未去到別人口中所謂「飯堂」的程度,和親友也頗常到這酒樓光顧,和好些侍應生都算相識,所以在「倒數」的階段,還是特地安排了個大型聚會,以作記念。
見現在香港的食肆行情普遍低迷,而且愈大規模的店家受到的財政壓力愈大,大概是因為「固守」的成本已經不輕,難以持久;而那些大店家,將來就算有重生的一天,原有人手也極難完全恢復,令到老店重現舊貌了。
說的是元朗「帝豪海鮮酒家」距離關張已只約一周,至於該集團別的分店情況如何,我便不清楚了。
雖未去到別人口中所謂「飯堂」的程度,和親友也頗常到這酒樓光顧,和好些侍應生都算相識,所以在「倒數」的階段,還是特地安排了個大型聚會,以作記念。
見現在香港的食肆行情普遍低迷,而且愈大規模的店家受到的財政壓力愈大,大概是因為「固守」的成本已經不輕,難以持久;而那些大店家,將來就算有重生的一天,原有人手也極難完全恢復,令到老店重現舊貌了。
幾天之內竟兩次貼出「10 萬誌」,真不知可寫些什麼了。只簡單更新「龍之天地」記錄如下: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今天是新地盤開張後第 4,338 日。
至今共刊出了 4,284 篇文章。
共有 10 位追蹤者。
共有 610 則留言。
以 2025 年 9 月 16 日早上 8:30 數字計算,至今累積瀏覽數字是 608,137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───── 感謝各方訪客蒞臨!^_^ ─────
像我這種自稱喜愛閱讀的人,看書雖不斷,但閱讀量及速度都已大不如前。
看書少了,買書更少,何況藏書。逛書店也少了。現今見書店,若只是搬到較細小地方,已經不錯,因為乾脆結束門市的例子絕對不罕見。所以當在元朗商場「Yoho」內見有新書店出現,更會是門市已較少見的「商務印書館」,感覺意外,實屬必然。
雖看來那店不會是很大,不過有總好過無。
本月至今,過了一半,「龍之天地」這地盤的瀏覽數字飆升得極之異常。之前有過一個月,月總瀏覽數字近 5,000,是歷來最高的記錄,但本月到現在,瀏覽數字已高過那「最高」達七八成了,驚人之至!
但我並未看到有哪篇網誌的訪客特多啊,那麼是什麼題目或內容或任何具體因素,吸引大批「新訪客」前來,及他們到來後看了些什麼?
莫非有種「電腦病毒」可以造成如此效果,我只是不慎「中招」了?怪之極矣!
再次因為不知名的原因,這兩天「龍之天地」的瀏覽數字又有一次飆升,所以這次的「整數誌」來得十分匆忙。謹作個簡單記錄如下: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今天是新地盤開張後第 4,334 日。
至今共刊出了 4,279 篇文章。
共有 10 位追蹤者。
共有 610 則留言。
以 2025 年 9 月 12 日晚上 11:00 數字計算,至今累積瀏覽數字是 504,669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近兩次「10 萬誌」間,再創最短日子的記錄了。感謝各方訪客支持。
───── 祝各網友事事順利!^_^ ─────
近日某天,在「麥當勞」見到鄰桌客人的「巨無霸」漢堡包,一時間以為看錯了,之後弄清楚,才知果然如此。但現今「麥當勞」的多款包類,不是已經常常扁塌了麼,為什麼這時看到的包子,外貌如此鼓漲漂亮?
昔日「麥當勞」的包點外貌都是這樣的,後來才有了採用英式鬆餅上下夾住饀料的款式;漸漸地,看到剛到手的包子表面已不再鼓起飽滿,整體看來縮水不少,也難勾起人的食欲。
也沒法子,廣告上的字眼,當然也有「圖片只供參考」的撇清啦,多年以來,已經接受這情況了,沒料竟會有逆轉的一日哩。
這兩年看過的小說中,只有一兩部較特別,其中之一,便是「特殊家屋」。現在的香港,小說都少了,何況是時代感強,為歷史留痕的好作品,便更罕有。
沒想到這部侶倫的遺作居然會有講座。日據之時作背景的小說,講座會作如何分享?真令人好奇。
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注意一下活動的日期時間,抽空參與。 🙂
藝人鄧紫棋 (G.E.M.) 的科幻小說「啟示錄」在今年「香港書展」期間推出了,市場反應甚佳。
介紹說這是個「關於尋找的故事」,「一顆破碎的心在尋找完整的愛,一個被激活的意識在尋求真實的存在」,那些大道理並不特別吸引我,我卻好奇小說本身是否寫得夠好看,才能令那麽多粉絲支持。
公眾人物創作流行讀物,常令人感到是玩票性質,但也有過好些成功的例子。不知這本書屬於何者?「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」出品,有「恒藏版」和「普通平裝版」,分簡體和繁體中文版,售價 HK$89 起。
「動漫節」現全名「香港動漫電玩節」,今年一屆,昨天已開幕。見好些相識者都有參與,有出書的,有出席活動的,從 Facebook 上分享資訊得知,也頗熱鬧。
創作漫畫和小說,也不是不能獨自隱居製作的,不過創作過程太過孤單的話,也不是那麽易捱的。
看近年那些歌唱比賽,參賽者之間也非純粹競爭手,在過程中也有機會合作。在比賽中共過生死,有了交情,之後在出道路上可有人互相扶持前行,多好。
打風不成的一天,雨勢甚大,「教育局」提早宣佈,次日各學校的學生都會放假,結果是日天氣雖不是完全晴朗,但也不怎麼惡劣,情況尷尬。
當然,「天有不測之風雲」,上學及放學之時,若天氣真的十分差勁,學校師生以及管接送的家長或傭工,不止狼狽,更可能有危險,真能預知,令大家可避開相關的風險,自然甚佳,只是預測能令大部份人都同意是「恰當」,真是談何容易。
通常的情況,防備的功夫結果被認為是「過」或「不及」者,警戒者都會被詬病,吃力而不討好。
根據「香港天文台」情報,有個熱帶氣旋走勢像會很接近本地,這點雖沒錯,但它登陸後風力減弱至沒有威脅,風球便掛不成了。
但俗語有「打風不成三日雨」之說,卻應驗了,之後的兩天,下雨多,雨勢大,雨量高,雖無任何風球,但在「黃色暴雨」和「紅色暴雨」警告下,市民生活也頗不便。
有時天氣似乎好了些,天上只是有少許烏雲,可是雨若下出來,從無到有可在極短時間內發生,令人不得不小心提防。
現在的雜誌,定期順序出版,通常都會每期有個編號,那「期數」逐期加大,方便讀者分辨新舊。
也有的出版頻率是每個月或更長時間才出版一期,便索性以出版年月為記,如「2025 年 7 月號」之類;此外有的還有期數,有的沒有。
老派些的雜誌則有以「第 1 卷第 2 冊」、「第 1 卷第 3 冊」之類的序號方式,每卷的冊數未必相同,同一卷的各冊又未必是在同一年出版的,到底系統如何,我至今都搞不清楚;問過朋友,也沒答案。
不知有否何方高人知道何謂一「卷」,可以告知?先此致謝。
一個怪怪的熱帶氣旋,甫形成,已經甚近香港,但風勢本也循海路大致吹向本地,卻預計很快便會呈直角的向旁轉向;以為這樣便對香港無影響?但又預算它吹遠後,又會有一個轉折,在登陸後又會吹向香港的方向。
熱帶氣旋登陸後,有了土地及山勢的阻延,風力應會減弱,甚至有可能,在中途已經消散。這個「回頭風」最終是否仍有足夠壽命接近香港,本地仍會掛上風球?
不過,會否掛上風球,也許只是名義上的差別,有所謂「打風不成三日雨」之說,就算沒有風球之名,但有狂風暴雨之實,實際影響仍存在的,不把它當作「打風的日子」又如何?
在廣東一帶,喝茶吃點心的地方,有茶室、茶樓、茶居等;環境不同,伴隨提供的食物種類也不同,不過點心則必有。
不同的時期,售賣點心的方法,也有些變化,有時餐後要收銀時,店員要先計算清楚客人桌上的空碗空碟空蒸籠數目,有時在客人開始食用前已先在一張「點心紙」上作好記錄;不論是什麼方式,細算之時,都要先把點心分了類,才能計算、總結算,因為點心有平貴,不同級別者,價錢不同。
傳統上大路的分類,「小點」、「中點」、「大點」,一看便知哪種應該比哪種價高或價低;後來以創新手法、創新食材製作的點心面世了,要收更高的價格,比「大點」還要貴,怎算?之後出現了如「特點」、「頂點」等分類。
無論以食材貴賤計,或是以售價計,「頂點」中既有個「頂」字,應已是高得不能再高了吧?不!因為食肆創新,是沒有盡頭的;到新的點心出現了,需要「更高價錢」時,又應如何歸類?只好又再構想出些新名稱來了。
到一家陌生的食肆光顧時,若見到點心被列作「超點」、「佳點」、「精點」、「美點」,又怎知它們和「特點」、「頂點」如何相比?是否一定比「小點」、「中點」、「大點」高?若是價錢表上只有食物名稱、價錢和分類,而沒有一張宏觀比較的「點心級別表」,還真不敢隨便下單點餐哩。
同區本已有幾家「麥當勞」,是日再添一家,更近我家居處,規模也不小。
比較早期的「麥當勞」及「肯德基」等連鎖式快餐店,購買食物的流程常是單線性的,跟那時期的銀行主流安排類似,有不同的櫃枱,各自排起人龍,輪到哪位顧客,那顧客向店員點餐,付了錢後,有關店員便去張羅食物,顧客領齊了食物離開了,才輪到下一位篢客點餐。
後來,也是和銀行的主流安排有點兒同步,可以同時開有多個櫃枱,但是顧客排的隊變成歸一,排最先的顧客看到哪個櫃枱有空便去那兒,點餐、付款、取食物。
又再近期些,有些連鎖店將收錢出單和安排食物兩個環節分流了,收錢的有理沒理一直出單,至於取了單的顧客再要等待多久,才能取得食物,便和收銀員無關了。很多次───很多次看到這樣的情況:收錢的員工效率高,連準備食物的員工效率也高,但把食物按單分配好後再讓顧客拿走的環節,卻出現了「瓶頸」,員工應付不及,輸送帶送來的食物在出口位置堆積亂成一團。
每一次留意到那樣堆積著的食物時,便會想起古書中「嗟來之食」之說。
有些新派的連鎖店門市,減低了透明度,顧客在取餐櫃枱前等待,只會看到已可取的食物,及通知顧客可取餐的叫號顯示,廚房中的情形,完全看不到了。廚房是否混亂?「眼不見為乾淨」,顧客當是沒有問題可也。
簡而論之:
位於尖沙咀「九龍公園」的「香港漫畫星光大道」 ( Hong Kong Avenue of Comic Stars ) 據說是「世界上首條以漫畫為主題的星光大道」,上有香港漫畫家的手印,「漫畫星光大道」兩旁有逾 20 座巨型的港漫經典角色彩繪雕塑。在世紀 60 年代起,港漫曾有過達半世紀的輝煌成就,聲震海外,至今在好些香港以外地區,資深的港漫從業員及經典作品餘威尚健,所以「香港漫畫星光大道」對於吸引外國遊客及介紹港漫歷史,會有其功。但到訪過的外國遊客產生了興趣,而想購買港漫閱讀時,應該怎辧呢?可能沒轍。
傳統上最主流的「薄裝港漫周刊」,市場低潮至不能再低,新作只一兩部,外加些把舊作重出的「復刻版」,可以把總作品數目倍增,也還只是個單位數字。市場萎縮之下,互為因果的見到銷售港漫的報攤、小店數目大減超過九成,有心想要購買的本地顧客也都困難了,何況是鮮少來港的陌生遊客?
由「香港動漫畫聯會」 ( Hong Kong Comics and Animation Federation ) 主辦,每年假「漫畫星光大道」舉辦之大型活動,包括名為「港漫動力」的支援計劃,每屆都有十多部全新單完作品面世,主辦方並有後續活動,協助該些作品和作者的宣傳推廣及銷售。最新一屆活動的作品,推廣自然更著力,舊時的作品,支援自然少些。
結合幾點事實,天馬行空地想,最簡單的做法,莫如:在「港漫星光大道」及和港漫相關的大型展覽活動場地處,擺放支持電子付款的「投幣式售賣機」 ( Vending Machine );作為起步,所售書本,可以就是「港漫動力」中獲得支援的「得獎作品」。如此做法,若能成功,便可以擴張發展;經銷點多少,出版港漫新作者才能看到曙光。
一個簡單邏輯,一個簡單建議,謹此提出,以供參考。
近期看了一本叫「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」之小說,才忽然留意到這本在台灣出版的中譯本,每段文字的首行開始處,都是只加插了一個字位的空隔,而非兩個。
傳統中文寫作,由右至左,從上至下,寫的內文,會有分句分段,句與句之間以標點符號分隔,而每個新段落都會截然另開新行;而且在段落的開始處,先插入兩個和一個字位同大的空隔,才是正文,也就是我們小時候聽人教授時,所謂「低兩格」的做法。這「低兩格」的格式,現今許多中文書變成橫排,內文排版由左至右、從上至下,在每段開始的地方,依然保留著。
之後學習英文書信的格式,兩大做法,一種也是有首行縮排的處理,另一種則是「齊首」的;兩種格式下,信末怎樣放置署名,有所不同。這「中英之別」是早知道的,不覺奇怪,至於中文書本中,現在也有類似的排版變化,兩種選擇下,段落與段落之間則是有否「留一空行」的安排。
我乍看「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」時,已發現書中「只低一格」,心中存有想法:這是否就是作家或出版社留下的「伏線」?結果雖有少許相近,謎底的性質我算是猜錯了的,便又想:那為何全書排版是「只低一格」,而非「低兩格」呢?最後翻出早前入手的一本台灣雜誌,一看,原來那雜誌內文根本全是「只低一格」的!只是我一直沒有注意到!
之前看雜誌,完全沒有覺得有所不妥,到之後看書才留意到有異,大概是因為心中早存戒心,特別尋找「古怪」的地方,才忽然知道了哩。
小時玩具許多設計簡單,有一種如小書狀,頁面卻分成上中下部分,分別畫有或男或女的頭部、穿不同衣服之上身,及穿著或褲或裙不同衣服之下身;各部分都獨立地可以翻揭,於是頭部加上身加下身可配出眾多組合,有時遇上男孩子的臉面卻是穿著裙子的,令人發噱。
發覺現在不少流行小說之命名系統,原理有點像上述玩具:先來一個個尋常的名詞,再配上一個個尋常的地方名,混配得夠突兀的話,便有奇趣。
前者可能是「命運」、「運氣」、「努力」、「壽命」、「願望」等,後者可能是「雜貨店」、「交易所」、「實驗室」、「補習社」等,那便可給出「命運交易所」、「壽命實驗室」、「願望補習社」之類書名,發人深思。
看電視劇集或電影,當情節已上了軌道,一路順勢發展,中間過程多長多短,要保持劇力相對都較容易,直至去到要把故事終結了,怎樣收尾,難度便高起來。
通常的問題是:前面已經登場過的角色,涉及的事情當中,下場如何,不少都是需要在故事中有所交代的,是否交代得完,交代是否獲觀眾接受,已是難事;淨是交代前事後續,而無實質情節支持,劇力便差,叫人看得沉悶。而且觀眾看得多了,還會要求收尾不會和從前出現過的例子類同,若觀眾認為是「千篇一律」的話,往往也不會滿意。
任何故事,結尾收得精彩,令觀眾不會抗拒更兼覺得餘韻無窮、回未再三者,可視作藝術品,絕不常見。
「皇冠雜誌」 2025 年 5 月號,即第 855 期,封面故事是「超。人類───科幻大師倪匡九十歲冥誕紀念專題」;台灣「鑫濤」在 2025 年 5 月 1 日推出面世,繁體中文,共 244 頁,定價 NT$ 199。
倪匡先生離世數年了,引用網上介紹這期雜誌的文字,「今年五月,是這位超人類降生於地球的九十年紀念!邀請你一同重返科幻大師的無限宇宙,突破人類邊界,見證永遠的外星人───倪匡」。
關於這特別企劃,內容目錄如下:
異星宇宙
科幻對談
文本寓意
關鍵詞條
角色分析
極短奇想
大師追憶
加上其它內容。
至於在香港境內如何買到外地出版的雜誌,我記得「誠品」某些分店陳列著不少雜誌的,也許可以在該處找到吧?可去試試。
古老的網上「潮語」中,有「CD-ROM」一詞,查其本源,是「Compact Disc Read-only Memory」的縮寫,中文翻譯通常是「唯讀光碟」;「潮語」的產生,就是取當中「唯讀」的意思。
現在上網,到不同的社交平台去,有時單純想瀏覽觀看內容,已要先成為成員及登入系統,若想回覆別人的內容,更需如此。一些資源如 YouTube 等,觀看個別內容可以不必有特定身分的,但經過「訂閱」之類的行動,能令瀏覽過程更有效率時,用家通常都不會介意的,至於有了個身分後,是否必要發聲及回覆別人的留言呢?未必。
我在很多平台上,都是「只讀別人寫的東西,自己不曾發聲」的,那便是所謂的「CD-ROM」了,至於不發聲的原因,有時是沒話要說,有時是不想張揚,總之,已成為習慣。
在現今的科技發展下,電腦硬件中的「CD Reader」或「CD Writer」都未必存在了,「CD-ROM」這明顯有些過氣了的詞彙,可以有什麼新生物事名稱作替代?又或者,已經再無等同概念物品存在?
金庸的小說,基本上是像「西遊記」的小說般,分成一章章,每章中的內容,便再沒分開。
至於古龍的小說,很多時都是有結構的,長篇的小說也是分成一章章,不過每一章中,又有一節一節的細分,每一節常是以「一」、「二」、「三」等數字來命名,數字之下沒再有文字標題。至於古龍的小說中,不時有出現像電影鏡頭跳接的場口,或加插進作者的個人感想等,這種地方,過去的書本排版中會加「※」或「X」之類全行符號來區分,現今的排版潮流,則是留一行空白,這類分段古龍通常是要用便用,不會拘泥於它們是在何章何節的。
眾所周知,古龍和金庸一樣,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先連載,再結集成單行本的;每次只寫少許,到了某個地方時知道該進行分段,也不奇怪,但在斷開之後,接下來到底應是新的篇章,還是新的一節呢?在古龍的小說中,這種「章───節───段」的斷續,結構幾乎都是不會弄錯的,即是作者創作和寫作之時,小說的架構是一直存在他的心中,所謂「成竹在胸」也,極之利害。
現在人人都不說「人工智能」了,不論何國何地,都是「AI」、「AI」的叫著。現在 AI 的用途之廣,效果之佳,令人咋舌;從前聽過許多「不要讓電腦取代人類」的警告,人人認同,但一到臨場,方便的程度如此的高,還有多少人可以忍手?
現在有個熱潮───一時的熱潮,我認為,許多人把手上的畫作或相片,吩咐 AI 處理,轉換成「吉卜力工作室」的畫風,於是市面上好像舖天蓋地都是日本名家宮崎駿的影子,叫人看得膩了。
我看到某位插畫家在 Facebook 上分享心得,講解 AI 出品和藝術出品之間的不同,我留言道:「同意,但難免想起 VCD 翻版碟初出現時,音樂業界人士說看翻版碟有機會令唱機爆炸一說。」
那麼,是否已經不會再有人找畫師繪畫?我認為,需求仍會有的,但消費者不會再好像之前那樣願意付錢;情況好似以前會付錢找人搭建個公司網站,現在若認為現成品水準都已可接受,怎還會付高價?